
FZ/T 81010—2018《风衣》在9月1日实施了。与 2009版相比,新标准历时10年修订。那么新旧标准有什么变化呢?
1
适用范围
2018版标准的适用范围继续限制以机织物为主要面料生产的风衣,但不适用于婴幼儿风衣产品。
标准的修改体现在目前大部分行业标准将婴幼儿产品与儿童和成人产品分开,考虑到婴幼儿群体的特殊性,专门设置婴幼儿产品标准,企业可以根据面料和款式选择相应的婴幼儿产品标准。
2
外观质量
与2009版标准相比较,2018版标准修改了辅料说明。要求附件表面光洁、无毛刺、无缺损、无残疵、无可触及锐利尖端和锐利边缘。
新标准中对经纬纱向不再按照服装的各个部位分别要求,统一规定其不大于3%。这一简化要求,有利于服装生产和设计的控制。
针对对条对格说,对袋与前身、背缝、袖子等部位要求更严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明显条格的产品,需要注意这一点。
加拿大pc预测2009版标准中对挂面、领里的拼接提出了相应要求,新标准中将拼接要求删除。
在外观疵点考核项目中,2009版标准采用“粗于一倍粗纱、粗于两倍粗纱、大肚纱3根、颗粒状粗纱”等外观疵点名称,新标准将其修改为“条状疵点、线状疵点、块状疵点、破洞”等疵点名称。
3
理化性能指标
基本安全指标
2018版标准将纤维含量“根据FZ/T 01053规定”修改为“按GB/T 29862规定”,同时取消了水洗尺寸变化率、干洗尺寸变化率的上限值,仅设置下限值,如表1所示。

一方面考虑机织面料的缩率一般比针织面料小,另一方面,若产品水洗后或干洗后缩率为正值,即洗后尺寸变大,一般不会影响正常穿着,在尺寸变化率考核项目中增加了关门领的缩率考核。
水洗尺寸变化率的洗涤程序由原来的按照GB/T 8630修改为明示手洗采用仿手洗程序,其 余采用5A,明示洗涤程序,以便于生产企业自控和检测人员测试。
在色牢度考核项目中,2009版标准仅考核皂洗、耐水、汗渍、干洗、耐光、热压6个色牢度指标,但并没有明确面里料是否均需要满足以上6个色牢度指标。2018版标准将面料里料分开考核色牢度。里料需要考核皂洗、耐水、汗渍、干摩擦4个项目,面料除了考核上述6个指标外,新增了拼接互染程度、酚黄变、染料迁移性3个色牢度指标。

针对深浅颜色拼接的产品、色织间色或染料印花等产品,生产企业需要进行严格控制和把关。
同时耐热压色牢度新增了对沾色的考核,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根据产品的纤维成分选择相应 的热压温度,标准中没有明示干压、湿压还是潮压,一般建议选择潮压。
针对一等品的耐光色牢度考核按照深色浅色分别考核,这一修改与目前很多新修订的产品标准将深色与浅色分别考核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一致。
2018版标准中耐干洗色牢度指标比2009版标准均降半级。

在力学性能测试项目中,新标准将纰裂修改为“接缝性能”,并统一要求不超过0.6cm,一方面考虑到 0.8cm的纰裂程度太大,无法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另一方面目前很多行业标准均要求纰裂不超过0.6cm,体现了行业标准的一致性。
覆粘合衬剥离强力要求大于等于6N,与原标准保持一致。2018版标准撕破强力要求大于等于 10N,2009版标准按照GB/T 21295考核,对蚕丝织物、克重小于100 g/m2的化纤织物、克重小于140g/m2的纯棉织物只要求大于等于7N,其余织物10N。采用上述三类织物生产的风衣,企业要考虑到撕破强力技术指标提出是否能满足新标准要求。
在洗后外观测试项目中,2018版标准删除了干洗后起皱级差考核项目,新增加了洗后(包括水洗、干洗)外观考核要求,应符合GB/T 21295—2014中外观质量的规定,即除了对外观质量要求,还需要考核洗后的变色等级和扭曲率。
功能性指标
2009版功能性指标仅考核沾水性,并只考核经过防水整理的面料。2018版标准功能性指标考核如表4所示。

标准要求明示相关性能的产品,洗前及洗后均应满足相应要求,故生产企业不能再随意标注产品的功能性,应通过相应的考核项目来判定是否有相应功能。

(本文摘编自《中国纤检》2018年10期)